查看原文
其他

田冰冰:学会长袖卷入资源,才能轻松打理班级

2016-02-03 田冰冰 星教师

田冰冰

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,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,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,重庆市骨干教师。曾出版个人专著《小学生激励性评语600例》,主编教案7本、教材20余本。



每说到教育人的形象,往往被传统的社会力量赋予春蚕或者蜡烛的写照。我有时会很不服气地想,难道我们的职业真的要建立在自我牺牲的基础上么?难道我们不能一边服务于教学,一边实现自我的成长?

每当这时,我的脑海中常常想起这幅朋友在家乡拍到的照片——两棵树。仿佛牵手伫立,又各自伸出一只手臂向着蓝天,无限深情,展现一树的绿色繁荣。如果这两棵树就是教育人和孩子,那该是一幅多么令人憧憬的画面,携手相依,共同成长,共同进步。



抓两头,带中间

关注人人

出身于教育世家的我,自打参加工作起,就得到了妈妈传家宝式的管理班级的方式——“抓两头,带中间”。有时候也会发现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,感觉他们都差不多,都言语不错,常常都很安静、自觉,要让我说点相同点,非常容易;但要找出他们面面不同的个性化特点,却太难了。妈妈告诉我,抓好了两头的学生,中等生不用管他,自然就跟着来了。似乎很多年间,我就是兢兢业业地在按照这样的方式,继承并落实。

渐渐地,我意识到这甚至是第二种教育的不公平。直到,一次巴蜀梦想剧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“抓两头,带中间”。

那是一次六一儿童节,按照惯例,2个小时的活动都是由各个音乐项目的NO.1悉数登场。但是,在就在教师讨论环节,有人提出:活动时间有限,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参与节目演出,大部分人只能当看客!我们组织的活动究竟应该成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节日庆祝?

一石激起千层浪,但最后,还是达成共识,改为人人上台的分年级组庆祝活动。于是,舞台的后排,一位体重已达到一百二十斤男同学奋力地随歌而舞,漂亮的演出服穿在他身上有些“裹粽子”般的紧迫感。结束后,家长过来跟我说:“田老师啊,节目质量并不重要,节目好坏也不重要,关键是我们家孩子能有机会和别人一起站上台。这对我来说,就是最大的满足了!”

是啊,这时无论旁人的节目有多么优秀,家长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的孩子。从这个意义而言,我曾一厢情愿地准备来自优等生的经验的饕餮盛宴,却习惯性地把一些孩子放入教师关注的盲区的做法,恐怕是让部分家长希望而来,失望而回了。

至此,我开始尝试在不同的维度进行“关注人人”的实践路径,给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和舞台。

比如课堂上,我开始做一些“关注人人效率”的尝试。

每节课上有限的几分钟课堂讨论时间,如何巡视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?这可是一件有讲究的事情。我把各种不同的座位设计都罗列出来,制作了一张最短行走路线图。九宫格小组时的0字型巡视路线;四排秧田式的S型巡视路线;三组开敞式小组的U型巡视路线……线路的变化更是教师的内心的变化,形式在变,更应该提前改变的是班主任关注人人的思想意识。

相呼应的,教室的文化墙上,从最开始择优录用,逐步演变成为人人有专栏,每个人的作品定期亮相,共同展评;阳光杯竞赛上,一节课参与师生互动的学生比例,成为了重要的考核依据;热闹的体育运动会,不再是择优选拔,而是跑步、跳绳、踢毽子等项目,人人参赛争金牌……

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金色的,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精彩的。如何找到精彩的舞台,让全体学生既能全面发展,又能轻松快乐,是教育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。



简单执行

特色经营

虽然很多工作都已经很熟练了,但是常常还是感到筋疲力尽,仍旧不能和学生融洽相处,容易动怒,甚至伤心伤神。更懊恼的是,自己一直在努力,却不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。我不断追问自己,为什么会这样?认真总结发现,自己仍然停留在对班主任工作简单执行的层面,学校要我怎么做,我就怎么做。

简单执行已然行不通了。变革时代的班主任要争取做点不一样的事情,激发出新的活力。

当班主任是学科教师身份时,参与课程的教研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每每面对一个课程设计,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思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。然而,切换到班主任角色时,却又不经意间忘记这一习惯。因此不仅仅要想:我要搞个什么活动,这个活动怎么搞?还要重视对活动主题意义的思考。

在2015年的“3.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”到来之际,我在想如何设计符合学情的社会实践活动,来继续我们的节假日序列化活动系统呢?家委会的几位美妈又早早行动起来了。一位家长建议说,孩子的胆量特别差,自幼就是一个小闷葫芦。孩子的母亲为着孩子的状况颇有些焦虑。能不能设计一些趣味的活动,把孩子们推向社会,去尝试和陌生人接触呢?

在家长的协助下,我们共同设计了有关网购的小调查活动。当拿着复印的800份问卷时,我的心头惴惴不安:孩子们能够胜任吗?特别是那几个班上的“小闷葫芦”,他们能够突破自我吗?为了让训练的坡度不至于太陡,我在班会课上反复教如何和陌生人打招呼的过程,并且教给孩子们一些遇到困难变通的技巧。

活动进展情况果然不出所料,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顺畅地展开调查,第二周收回的问卷信息竟然有928份。原来有的同学调查的不过瘾,又去主动复印了一些。而我们重点关注的 “小闷葫芦”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故事。

当天下午,这位同学和妈妈一起来到小区里试图主动和陌生人交流调查。但是孩子各种拘谨,以至于一个多小时过去了,他的调查工作仍然毫无进展。妈妈一生气,把孩子丢在小区里孤身一人走了。万般无奈的孩子为了完成任务,在小区里百般纠结,竟然还总结出了“如何提高成功率”的经验。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:

两手都提着东西的人不适合接受调查,因为没有手来写字;上年岁的老人不适合接受调查,因为有可能没带老花镜看不到,而且他们也不网购;手抱婴儿的阿姨也没有空,因为要照顾孩子……那些步履从容,看起来并不着急的人,才是最合适的目标客户。

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犹豫、鼓起勇气和突破自己,他终于完成了全部的调查问卷,“原来和陌生人交流,也不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。如果多一些调查问卷,我想我也能完成!”

小小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,不难看出孩子由此获得的成长。越是艰难,越发显得弥足珍贵。



单兵作战

全员共育

随着时代的发展,单兵作战的班主任工作方式已经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。孤零零的独角戏,只能沦陷到无限负累的深渊。那么除了我们自己,谁还可以作为你的班级经营团队的成员?毫无疑问,最应该紧密携手的就是家长团队。

对于班主任工作而言,得家庭团队者得天下,充分地发挥班主任在队伍中间的领队作用,带动和吸引更多的家长资源进行互帮互助,盘活家长资源,是值得花功夫、下力气研究的课题。

人应该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。这是美国特色鲜明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给我的启示。因此,我也开始尝试邀请行业精英来巴蜀做义工,为孩子们讲述各行各业的精彩故事。

记得第一次应邀而来的是《重庆时报》记者朱晓强,在我的反复鼓励下,他终于愿意来试一试,为孩子们讲述他的行业故事。没想到,原本在我们眼中比较光鲜的记者,却有那么多的酸甜苦辣。为了报道北碚山火救灾现场,他和消防官兵一起三天三夜都没有下来;为了帮助农民工讨要工钱,他在春节前一边采访,一边联系有关部门伸张正义……整整一个小时时间里,孩子们安静地感慨地听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,去感受着一个陌生的行业所带来的心灵震撼。

做好第一个家长前来上课的思想工作,做好第一堂课后的品牌推广;做好接纳第一个家长上砸了的勇气和思想准备,拿出指导学困生的耐心去沟通;拿出鼓励婴儿学步时的内心的热情……在最初的一学期里,我逐个邀请了网络主管、建筑工程师、报社总编、饭店大厨等来自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,为班级和年级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,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来巴蜀和孩子们亲切交流,让孩子们对不同行业有了近距离的认知。

在用“讲授式教学”做了十期家长课堂后,在同事们的参谋下,行业故事也向更理性、更实用的3.0版互动型课程迈进。经过几年的不断尝试,行业故事也经历了“职业了解——职业尝试——因需制宜”的过程,从摸索中慢慢长大。如今,在巴蜀小学越来越多的班级都开始了家长课堂的旅程,学校还设立了家长“百家讲坛”。行业故事讲座不仅是社会资源使学生受益,同样也成为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润滑剂,而在我们班上也正在进行家长“带着课程来投标”的招投标机制,从热情的家长资源当中遴选最适合孩子学情阶段的内容,来打破壁垒,为学校课程补白。

在此基础上,我开始陆续和家长开始更多更广泛的合作,尝试着把有热情有时间的家长参与家委会的管理。每个学年的开始,通过问卷星的调查平台,让家长们可以自由遴选适合自己的家委会岗位,在充分自愿选择的基础上,遴选最优质的家长自愿,为每一个家庭服务。



猴子搬苞谷

积极反思

参加工作将近十年的时候,面对工作资料,总是像猴子掰玉米一样,掰一个扔一个,一到期末所有的资料跟随作业本一起进入了废品回收站。而调入巴蜀小学工作之后,在一个老校长的启示下,我自己在教育领域,学着去攒点自己的“家底儿”,包括学生的成长照片、学生优秀作文、自己的优秀教案,随笔、个案研究等等。很多貌似垃圾素材的东西,常常在不久的明天就有了新的用武之地。

有位妈妈曾很遗憾地跟我说:孩子自打进了幼儿园,很多在校情况都不太了解了,所知道的都只是老师口中概括性地孩子表现。这么多精彩的生活细节就这样丢失在风中,渐渐尘封在记忆里,实在是一件憾事。

就像育儿日记一样,我的学生能不能有一份巴蜀成长日记,记录稚嫩纯真的童年趣事呢?我问自己。留住学校生活的快乐,和年轻的家长朋友们分享,留存一份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难得的文字写真。说干就干吧,我就每天抽上几分钟时间写下了这样的随笔,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妈妈,絮絮叨叨诉说着不同孩子的不同可爱。

一位知名的评论家在我的博客上留下的评价——“小故事很好。一个一个的,让人笑起来,多读却可以让人落泪。什么样的心,才会去记录孩子们的这些瞬间。记下这些故事的人,有天使心。”看到这样的留言,我曾经非常惊讶。儿童的故事,有这样的力量么?我忍不住好奇地再次翻看自己的文章。

周一的办公室,大家正在忙着批改作业。一位同事正在教育一位孩子。不料,该生突然嚎啕大哭:“我周末在家上补习班这么累?周一还不能到学校里歇一歇啊?5555——”

不过是这样纯粹的儿童成长故事,现在已经积累了二十余万字。每周五,住读班接孩子的时间,分享成长故事是我们的必修课。三年级开始,孩子们也加入到了记录成长故事的队伍中来。他们这一动笔,可是一发不可收拾。记得曾经有一年高考过后,我们的学生参与了《重庆时报》组织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同写高考作文的活动,还得到了43分,甚至超过了一个初三的学生。四年多的时间,他们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,至少贰佰多篇,人人都有作品发表。而陪伴他们成长的这些年里,我也主编、参编了二十多本教材,文章也陆续登上了《人民日报》等报刊杂志,发表文章渐渐成了家常便饭。

记录孩子的成长,是一种很纯粹的快乐。我期待着当孩子们毕业的时候,用一本厚厚的成长日记,作为他们毕业的贺礼。

同事曾在办公室笑谈“水滴石穿,不能乱滴”。我深以为然。班主任正是要敢于梳理感兴趣的发扬点,尝试面对钟爱的研究方向,敢于在一处深潜挖井,写出看似粗浅的、归类整理的文稿。那就是属于自己的专业话语系统。要敢想,敢于通过实践去创新并记录,记得我曾经在笔记本上写下“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”请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,机遇会常常在不经意间再次敲开我们的门。


原创声明:本文版权归“星教师”所有,欢迎朋友圈分享,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,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!


寻找“星教师”

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、敢于实践、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,关注他们的经历,他们的课堂,他们的反思,他们的阅读与生活。 在此,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“星教师”,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、家长,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、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!


长按二维码,点击“关注

来稿邮箱:3207153742@qq.com

咨询电话:023-67515741

回复以下关键词,查看对应内容:
新课程 | 班主任 | 学前教育 | 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信息技术 | 音乐 | 生物 | 思品 | 物理 | 心理 | 历史 | 地理 | 化学| 美术

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